台灣首座火箭場發射場 定案屏東旭海

台灣首座火箭發射場,確定選址屏東牡丹鄉旭海。選址過程一波三折,當地村民顧慮火箭試射所造成的安全問題,同時礙於土地屬於原住民保留地,土地使用前需事先經過部落會議同意,投票前民眾意見紛歧,最終在太空中心數個月的溝通協商之後,以85票贊成,表決通過,科研火箭場落腳旭海,也為台灣太空科技寫下重要里程碑。

挑選發射場眉角多 旭海位置得天獨厚

沿著蜿蜒山路,緩緩駛進山林間的祕境部落,這裡是位在屏東牡丹鄉的旭海村,眼前的牡丹灣,是當地村民出海捕魚、抓龍蝦,賴以為生的經濟來源,125年前才被開墾的旭海部落,耆老幫它取了個原住民的名字,叫做瑪查藍,意思也就是說,水量豐沛的沼澤地,容易當地居民開墾、種植水稻與生活的一個地方,街道上隨處可見的原住民圖騰,訴說著部落裡,多元族群融合的故事,在這裡住了排灣族、阿美族以及斯卡羅族,甚至還有平埔族和客家人,看似寧靜的部落裡,近期卻備受關注。

台灣首座短期科研火箭發射場,這塊牡丹鄉旭海村,牡丹灣段國有地,左側緊臨牡丹灣,右側依附台26線,去年才由科技部完成撥用,整個土地面積0.97公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科研火箭發射場的絕佳環境,不過學者表示,發射場並不能隨便選址,發射基地如果可行的話,儘量選在靠近赤道,然後朝東邊發射,除了節省能源,也是受到地球自轉的影響,接著還要判斷發射地合不合適,是否安全,取得的土地有沒有環保問題,所以在台灣選擇了屏東旭海,因為它相當於最南部與最東邊。

未與居民溝通惹爭議 協商過程一波三折

根據科技部,短期科研探空火箭,發射場域作業指引,未來將採取移動方式架設,發射後再復原場地,按照過往發射經驗,估計每次發射約1個小時,海空域管制時間為2個小時,初步規畫,每年最多進行6次發射,發射時間將訂在上午6點到8點進行,降低對當地的影響,而科研發射場主要是提供國內各大學或其他單位,對於探空火箭方面的研製,比較希望採用的,都是比較安全的發射方式,所以這種爆炸意外,通常都比較能夠被控制。2021年5月31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太空發展法之後,陸續草擬了四部子法,預計年底前公布實施,其中包括了,發射場域選址設置,營運管理補償以及回饋辦法。

廣告

屏東旭海成為火箭場的口袋名單,但溝通過程一波三折,2020年6月,科技部提出,短期科研探空火箭發射場域,安全規範草案,在還沒有跟居民溝通之前,就公布選址在旭海,引發爭議,8月經過溝通協商之後,才正式確認,旭海為火箭場的關係部落,同年10月,科技部正式公告火箭場作業指引,2021年4月,科技部召開說明會,2021年的11月22日,依照原基法規定,舉行部落會議投票表決,所謂的部落會議,是根據原住民基本法第21條規定,當原住民土地被開發利用時,需事先與原住民或是部落進行諮商,取得部落村民半數同意之後,才能進行使土地的使用。

最終票數過半表決通過 為台灣寫下太空里程碑

面對火箭場的選址,民眾抱持正反意見,有人樂觀其成,有人則擔心火箭發射之後的安全性,甚至害怕噪音與廢氣問題,反應相當兩極,經營民宿的居民表示贊成,因為火箭場建成後容易吸引遊客,民宿的住房率才會跟著提高,但以海與漁業維生的居民則表示,害怕火箭場會將原有的生態破壞,讓魚及龍蝦的數量驟減,導致無法讓他們生存下去,還有會讓民眾有反對聲音的原因之一,就是旭海已經是中科院的九鵬基地,從民國63年開始,試射飛彈、軍事演習,往往會管制交通,出海捕魚也受到限制,加上當地有觀音鼻自然保留區,限制了當地的土地開發,複雜的背景因素之下,未來如果又要設立火箭場,讓民眾一時難以接受。

面對民眾的擔心,太空中心釋出高度誠意,不只在部落召開說明會,甚至每周都派專員深入當地,傾聽村民心聲,解答民眾疑問,如此高頻率的拜訪,與村民搏感情,讓當地居民了解科技部想做什麼,分析火箭場落腳旭海的利弊得失,可以帶動當地就業機會、刺激觀光,但火箭發射時,勢必影響交通與出海,科技部也提出了回饋方案,當無法出海時,就提供漁民補貼,加上水費、電費等費用補助,與提供當地學生讀書獎學金等方式。歷經重重難關,旭海在11月22日,召開的部落會議,出席的有112人,過半為57票,最終贊成票為85張,表決通過,儘管只是科技基礎建設的一小步,卻是台灣太空產業,及地方發展的一大步,也是台灣太空發展的第一步,為台灣太空科技寫下重要里程碑。

記者/陳晏瑋 李世隆 責任編輯/陳加欣

更多台視新聞網報導
拍板! 國家太空中心火箭發射場設屏東牡丹旭海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