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財政逐年惡化,但從銀行到大學,都在浪費許多投資營利的好機會

文:黃世樺(政治大學法研所碩士班公法組畢業,現職為農夫)

我國地政學者近日倡議廢除區段徵收,但是各級政府一年重劃與區段徵收所得利益不下千億,不可能在無替代收入下主動廢除,就算有人願意窮盡訴訟,到了大法官處,在公法講究後果解釋的情況下,大法官也不太可能主動廢除區段徵收跟差不多惡質(日本重劃剝奪土地比例平均僅32%、德國僅15%不到,遠低於我國重劃法定45%、區段徵收法定50%)的重劃,

筆者認為,唯有促請政府大大增加投資數兆元,依正常獲利能夠收入數千億,才可能解決土地人權問題。另外,我國對於長照財源來源之爭,爭戰多年,實則不管採哪國制度,採保險或稅,我國少子化老年化嚴重世界第一,不可能單靠傳統手段解決,唯有在財政未惡化前,早日大舉投資。

對比部分國家的「主權基金」規模,台灣仍有很大進步空間

比較法上,像挪威人口僅我國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其主權基金是一兆多美元是我國國發基金與各類政府基金總和之五到六倍,人口同樣遠少於我國的新加坡的主權基金,甚至多於此數。

我國早年財政狀況良好時未即時大舉投資,財政不好時甚至大舉賣掉如台積電等官方持有股票,相較於個人GDP遠高於我國的新加坡,看中我國電子業的成長,長年大舉投資,令人費解我國不管政府或民眾,損失大好的投資獲利,拱手讓給外國人是為何。尤其政府打算比照新加坡等利用稅捐優惠實行造市制度,卻自己不願意大舉投資或創設主權基金,實在更令人費解了,政府自己來造市,不就能達到造市手段嗎?

廣告

我國工商界常建言新加坡低稅我國應效法,但是卻無人力主政府應大舉投資,令人費解,唯有如新加坡大舉政府投資增加收入,才可能低稅,否則如日本等財政吃緊的國家,只有重稅一途,不是嗎?即使是北歐的社福神話,也不是單靠所得稅重稅就能完成,我國人只羨慕他們社福,卻不促請政府努力投資,令人費解。

從銀行到大學,都在浪費許多投資營利的好機會

我國銀行,報載土建融貸款達到放款總數八成,實在是很危險的情況,一旦真心打房,銀行不只收入大減,甚至要赤字連連乃。

日本1970年代後因都更與土開貸款致銀行股破產前例歷歷在目,日本銀行業唯一獲利亮利,從2002年重生後股價暴漲35倍的,僅軟銀一家,軟銀的主要業務就是從事新創投資。

我國雖然也有銀行從事投資,但比例與規模均遠不及軟銀,如果係因我國欠缺評價新創產業的投資人才,我國應該改善商學院的體質重新培養人才方是。尤其近年軟銀大膽募資大基金,雖一開始有不順,但到今年也是獲利漂亮,我國卻常養著一堆高薪,但只會借錢給炒地皮業的人員,令人費解。

大學近年喊著應提高學費,同樣令人費解。

如果依照美國各名校基金規模,加上平均7%收益率最高如耶魯15%,因此能有更多免除較低收入者學費的空間。反觀我國各大學不管是規模或是收益率都低得可憐,如母校政治大學110年度預算書所示,投資收入只有400萬左右,這樣只能增聘幾位教授,先別說漲不漲學費,甚至奢談免除清寒學子學費。

政治大學養出一堆投資好手,校務基金收益率卻遠低於校友好手們的績效,究竟是怎麼回事?如果是像郭明政校長之流愛好債券不敢玩股票,那麼收益率又怎麼可能會高呢?就算校友捐款不如美國人熱烈,難道養出一堆投資好手的政治大學就無法去好好的投資嗎?當然,投資不可能無風險,但長期而言只要有投資能力自無可能賠錢,有什麼好不一試的呢?

我知道我不是個咖,所言亦異於傳統財政系所見解,但是我國再不加緊投資,從政府、銀行到大學,在嚴重的少子化老年化浪潮下,將來都有不小的財政隱憂,望請三思。

延伸閱讀
市售「防疫保單」大評比:魔鬼藏在細節裡,還是「純的」最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