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聯、全家搶銀行生意!未來超商零售App就能通勤、買菜、買基金,你埋單嗎?

文/馬自明 圖/駱裕隆

在台灣,銀行從來沒有想過,他們最大的對手,不是科技公司,也不是新創,而是就在你家街邊巷尾,賣菜、賣肉和賣咖啡的通路業!

全聯成功打造PX Pay,加上實體卡片會員數破千萬人,又積極申請電子支付,要把觸角伸到全聯以外。(攝影者.駱裕隆)
全聯成功打造PX Pay,加上實體卡片會員數破千萬人,又積極申請電子支付,要把觸角伸到全聯以外。(攝影者.駱裕隆)

金管會在今年1月初證實,全聯、全家遞件申請成立電子支付機構,準備跨入金融圈,外界估計,最快1月底通過審查。屆時,上萬家零售通路、資產破兆的銀行業,和擁有千萬會員的支付業,從此改變遊戲規則。

去年年底,電支管理新法通過,電支業者不但可以跨通路使用,一張卡,一款App,可以買東西,也可以搭公車捷運,也可買賣小額外幣、基金,各通路且自由轉帳,如同一間「微型銀行」。換言之,只要拿下電支執照,柑仔店店長也能當「銀行家」!

超商龍頭統一超旗下愛金卡已取得電支執照,2019年底推出「icash Pay」。全家和量販超市龍頭全聯也跟著搶入,3大通路業者齊聚,將掀起新一輪的產業競爭。

其實,尚未取得電支執照前,全聯、全家已有做「電子錢包」,如PX Pay和My FamiPay,但只限於自己門市使用。

可是,「電子支付」和「電子錢包」意義完全不同。若他們順利跨入電支,與捷運公司等業者談成合作,你的全聯卡,或全家支付App將兼具悠遊卡、功能,未來連買基金、買外幣等,都可以刷卡付款。

「(新法上路後)賽局變得更複雜,」資策會資深產業分析師朱師右指出。銀行的新挑戰者,不只純網銀,還有街口、悠遊卡等電支業者,現在連通路業都來參一腳。

電支對決銀行誰勝出?比的是兩個關鍵詞:場景、用戶。

論場景數,台灣5大超商,就掌握逾一萬家門市,但台灣有逾60家銀行,分支機構數只有3千多家。論用戶數,全聯、全家和統一超的會員數,都突破千萬人,國泰世華銀行也非敵手。

廣告

以往,銀行勝過電支的優勢,在於信用卡幾乎任何通路都可以刷,累積客戶在不同通路的消費數據,這一點通路做不到;但電支新法上路後,通路的「Pay」,跟信用卡一樣能跨通路使用,銀行優勢將被削弱。

「我們做實體店的,一定會往比較虛擬這個領域去,就是做大數據,」全家便利商店會長潘進丁指出,「(之前)我們很可惜的,就是通過我們店頭的收銀機,我們只知道大概的商品動態,但不知道個人的動態。」

全家若取得電支資格,法令已規定,支付都必須實名制,全家可以透過電子支付取得年齡、性別等更詳細的顧客資料,做更到位分析。

全聯跨足電支:追求規模成長、搶攻新世代

其中,最特殊的零售通路業者,就是全聯。全聯創辦人林敏雄在去年底就已透露將跨進電支,而且認為電支是未來發展的重點之一,為什麼他會這麼說?

首先,林敏雄不是金融門外漢,他台北商專夜間部畢業,畢業後在台北企銀前身台北區合會擔任職員,後來才跨入房地產、零售業。他有銀行的背景,知道金融業運作的模式。

事業打滾超過40年,林敏雄嗅得出科技浪潮下,金融業的巨大變化,他在兩年前投資將來銀行,顯示他把「零售」和「金融」兩者結合,創造效益,是未來的重要目標。

另方面,若不整合金融服務,全聯難以跳脫零售業的激烈競爭,更上一層樓。他深知,全聯雖坐穩超市龍頭,全台擁有超過1千家店,但他的對手,從來不只是家樂福、愛買等量販店,統一超、全家也都是他的潛在競爭者。

「通路不跨出去,繼續封閉會很危險,」資策會資深產業分析師胡自立表示,台灣8成用戶手機裡只會使用3種支付的App,「你的Pay如果只能在你的通路使用,吸引力不夠,就會被用戶刪掉。」

而且,全聯最特殊、也是最大的隱憂,是顧客群「太老了」。據了解,在推廣PX Pay時,拉低客群年齡這已出現初步成效,30歲以下消費者年成長10%。若能跨入其他通路,搶下街口支付的客群,年齡層可進一步拉低。

可是,全聯取得電支資格之後,又要怎麼做呢?短期來看,林敏雄已喊出,要從「交通」著手。換言之,讓你的全聯卡取代悠遊卡、一卡通,刷卡搭捷運、公車,顧客賺取優惠,全聯也可以取得顧客的交通資料,判斷從哪裡來、何時來,做為選店或物流配送等依據。

而且,全聯可能以各門市為中心,和周圍各商家合作,刷PX Pay。「全聯可以跨出去,找出不是自己通路的客戶,蒐集數據,再提供這群客戶合適產品,」台經院研究六所副所長范秉航表示。

「電支是從優惠戰打到金融戰,」胡自立表示。全聯擴大客群外,未來目標,可能是整合顧客數據,提供金融商品,在全聯不只是可以買生鮮,還能買基金。

銀行將與通路合縱聯盟,獲取客戶資料量身打造商品

這時,全聯等通路,就一腳踩進金融服務的領域了,銀行該怎麼辦?

當大型零售通路跨入電支後,未來將不只是掌握自己通路的客戶數據,會與跨客群的其他通路合作,爭取不同客戶在食、衣、住、行、育、樂等各層面數據,變成「大型數據中心」,高高在上的銀行業得要彎下腰,向他們取得客戶資料。

但零售通路沒有金融人才,也不了解複雜的法遵規定,沒有設計金融商品的能力,銀行可以獲取通路客戶資料,為其客群量身打造基金或保單。

銀行不會消失,但將退居零售通路的身後,透過這群通路,再去服務消費者。「我不見得要自己建場景,蓋通路,我也可以幫他們供水供電,做下水道工程,」玉山信用卡暨支付金融事業處副總經理劉美玲說。

當零售通路跨界競爭,銀行要重新定位自己:該做什麼?又該怎麼做?當大型通路闖入電子支付領域,遊戲規則將被重建,誰能率先找到彼此優勢,合縱聯盟,就有機會成為下一輪賽局的贏家。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周刊》1732期。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商業周刊文章
不管被解僱還是自己辭職…資深人資提醒你,這5件事做了就黑掉!
每月繳租金,豪車換著開!BMW宣告終止汽車訂閱,但為何保時捷需求強勁?
年輕時能力一般、中年反而逆勢超車?這樣做,領先80%的人
台股破萬五怕進場?別錯失百年一遇的資金瘋狗浪,大咖推8檔持續看好股
保溫杯不能放茶包、咖啡,否則重金屬易釋出?毒物科醫師解惑

今日最夯新聞流量前3名
3縣市下桃園禁令 鄭文燦喊話
半小時遭退訂30桌 廣德哀號了
唐吉訶德擠爆 陳時中喊暫別去

更多財經相關新聞
台積電大漲國發基金笑了 換算持股成本僅剩0.3元
防疫神單能買嗎?劉鳳和:快去買
手機就是刷卡機全台首發!信用卡輕拍商家手機即可交易
比爾蓋茲默默囤地 成美國最大田僑仔
全球股市牛氣沖天 專家點名:最大泡沫是這兩檔

今日推薦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