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內資打底 下半年外資回流首選 生技股奮起 躋身護國群山梯隊

上半年內資打底 下半年外資回流首選 生技股奮起 躋身護國群山梯隊
上半年內資打底 下半年外資回流首選 生技股奮起 躋身護國群山梯隊

文/洪綾襄

經濟衰退陰霾持續籠罩科技業與消費零售業,但台灣生技醫藥產業卻迎來前所未有的好光景,不但指標龍頭公司好消息頻傳,整體營收更屢創新高。「我們預估,2022年台灣新藥類股整體營收還會增加10%,可能是除了半導體業之外,營收還有雙位數成長空間的產業。」寬量國際顧問王冠然評估。

《財訊》報導指出,受戰爭、通膨、緊縮貨幣政策衝擊,全球股市跌幅慘重,眾多產業中,只有生技股相對抗跌。今年截至六月底,美國那斯達克生技指數(NBI)跌幅兩成,香港恆生生技指數也跌兩成;與此同時,台股加權指數雖跌了22%,而櫃買生技指數則只修正不到4%。

相對強勢 上半年修正4%

最引人注目的,是生技股王藥華藥的罕見血癌新藥Ropeginterferon alfa-2b成功打入美國市場,帶動第2季累計營收較上季成長近3倍,6月營收更較上年同期成長10倍。

《財訊》分析,合一的6月財報也不容小覷。受惠於抗體新藥FB825授權國際藥廠簽約金入帳,合一累計今年上半年合併營收也突破10億元,年增逾42倍。業界透露,今年還有機會簽下新授權案。

至於生技併購大戶保瑞藥業更是加大動作,繼2019年併購葛蘭素史克(GSK)加拿大藥廠,正式進入全球前8大國際藥廠的供應鏈,2022年收購伊甸生醫CDMO(委託開發暨製造服務)在台業務與資產後,再宣布併購生技4大天王之一的安成藥。

兩大原因 資金停泊生技股

王冠然將今年的通膨危機與2008年的金融海嘯對比,發現台灣生技產業相對抗跌有兩大原因:1、儘管同樣會受超大系統性事件衝擊,但由於生技產業價值創造的過程和其他產業不同,因此大盤漲跌對其影響相對較小。2、就算在經濟衰退期間,人們消費轉趨保守,但因健康醫療是人類基本需求,因此行業獲利降幅不大;甚至在疫情期間,人們雖然減少去醫院次數,但每次看醫師的花費卻增加。因此,當景氣週期走到末端,金融市場陷入劇烈波動,生技醫療產業反而成為資金避風港。

廣告

「台灣生技產業未來不只抗跌,還有可能更強大。」王冠然指出,2008年台灣生技新藥公司很多都還不夠大,大多都是學名藥廠如永信、東洋、杏輝等,直到2009年台灣神隆上市,才劃下分水嶺。爾後雖然陸續爆發中裕、浩鼎、基亞等幾波爭議案件,但如今新藥領頭羊藥華藥、北極星、合一、高端疫苗等公司,基本面、市值、產品線與操作資本市場的能力,都已非吳下阿蒙。

《財訊》報導指出,因此台灣生技股下半年表現仍有機會優於那斯達克與香港生技指數。王冠然分析,那斯達克生技指數中有800多檔成分股,今年表現卻是前高後低,主要是過去兩年疫情期間莫德納、BioNTech等疫苗與檢測類股表現亮眼,但去年起疫苗覆蓋率普及、國境逐步開放,疫苗股沒有更新的應用,加上那斯達克整體下修,個股大幅回落。

上半年內資打底 下半年外資回流首選 生技股奮起 躋身護國群山梯隊
上半年內資打底 下半年外資回流首選 生技股奮起 躋身護國群山梯隊

而香港恆生生技指數從2011年開始編制,直到2018年港交所修正上市規則新增第18A章、允許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掛牌後,再加上直接面對中國市場,帶動恆生生技指數一度創新高。然而,在「共同富裕」政策衝擊,即使個別公司量體比台灣大,但股價與市值已較去年同期腰斬,近期反彈能否支撐也得持續觀察。

「在中國做產業研究,財務模型做得再好都沒用,最後都要上繳給國家,所以整體外資資金是在退潮中。」王冠然觀察,中國一直在拆散生技產業的利益集團,這將使得外資投資信心和籌碼短期內很難恢復。

《財訊》分析,反觀台灣生技的籌碼面,因為一直以來都由內資撐盤,反而相對穩健。王冠然指出,合一因5月被MSCI(明晟)調降等級,算是近期外資流出比較大的,但整體流出量還是遠不及台股流出的量。換句話說,外資就算減持生物科技,也是流出比重最少的板塊。

近年來,台灣生技產業結構逐漸改善,許多經理人交棒後,引進新資金輪動、透過資本市場進行業務重整及股權分置改革的手法,也更為成熟。

上半年內資打底 下半年外資回流首選 生技股奮起 躋身護國群山梯隊
上半年內資打底 下半年外資回流首選 生技股奮起 躋身護國群山梯隊

併購熱 打造下個護國神山

以安成藥為例,2019年董事長陳志明透過投資公司加陳國際藥業,以85億元市值收購安成藥下市,當時還引發軒然大波,不少股東認為安成藥可以賣更高;但今年保瑞卻只用60億元收購安成藥,中間價差25億元。這樣的價格落差,顯示安成藥下市後,公司財務與產品線經整頓後,才更能反映真實的價值;若仍掛上櫃,價值評估就很容易失真。

王冠然分析:「早年每家公司不是生技天王,就是美國海歸的大老,誰也不服誰,很難想像誰能併購誰;但現在大老逐步退居幕後,還有一些公司從台灣下市後,在資本市場外圍流浪,如今就是很好的併購標的。」他同時研判,若依據藥華藥目前公布的營收成長預估,即使扣除掉擴產資本支出和研發,5年後藥華藥的現金很可能用不完,一定會去海外找併購或上下游整合。

寬量國際創辦人暨執行長李鴻基觀察,台灣生技產業經過20多年的淬鍊,在幾次爆雷、主管機關不看好下,仍能在無法資券、不能當沖的資本市場中,培養了一群死忠的支持者,靠著內資打了很扎實的底部,也護住了公司的市值和流動性;未來外資回流後,一定也會優先投入這些具有流動性的大市值公司,「台灣下一個護國神山,很有可能就出現在生技業」。…(本文出自《財訊》雙週刊664期)

延伸閱讀:

默克傳砸逾兆元娶Seagen 可望成為今年最大生技併購案

藥華藥股價登頂 77乳加製造商也漲停

新藥被看好 子公司Belite赴美掛牌漲147%!仁新擁抱小金雞 股票評價不同調